8月,浙江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国际传播专项团队联合浙江大学“浙哲共富行”青年团队,深入龙泉青瓷核心传承地溪头村,围绕“青瓷文化国际传播”开展专题调研。调研聚焦“非遗技艺双语短视频制作—国际平台推广策划—实地旅游体验提升”三大环节,探索青瓷“从乡土到世界”的创新出海路径。


溪头村现存7座宋代古龙窑,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核心保护区。来自上海的投资者王勤刚表示:“‘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一群人干不过一村人’的抱团精神,是溪头村青瓷产业发展的关键。”团队师生为进一步了解溪头村的风土人情、产业经济,通过座谈会等形式,与宝溪乡人大主席王岗交流了意见与建议。在各方支持下,团队将继续发挥跨学院、跨学校的优势,以文化为主线,从乡村运营、产品设计、对外宣传等多方面发力,赋能浙江偏远山村溪头村可持续发展。

成员们还走访了溪头村烧窑大师周先友。四十余载,他仍守着人工烧窑技艺——添柴、观火、听瓷鸣。“现在年轻人不愿守窑,这活需要耐心也需要体力,现在没人愿意学了。”他坦言。这一现状引发团队队长、23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杨艳燕的思考:“国际传播需要以‘人’为本,传承的痛点正是创新的支点。”
在文化礼堂内,青瓷传习者曾志英热情开讲,依次介绍着经典釉色的各式器物,将不同窑口烧出的青瓷之美娓娓道来。“青瓷不仅是器物,更承载着中国人对圆满的期盼。”她指着一件鲤鱼戏水纹饰的青瓷说道。
从“无人守火”的焦虑到“有人传色”的生机,两位匠人的一叹一盼,为青年团队写下最鲜活的注脚:有人守火,青瓷才能走向世界;薪火不息,瓷脉方能长鸣。

千年窑火凝珍,一朝开匣惊彩。8月2日,溪头村“不灭窑火”开窑盛典上,锦旗猎猎,锣鼓声喧。开窑现场,新出窑的青瓷釉色青碧、纹片自然,引得到场嘉宾连声赞叹。韩国留学生研学团也跨越山海而来,只为亲睹这绝世风采。“出窑万彩”的震撼,是泥土与烈火的对话,更是千年技艺在当下鲜活的回响。
在此次溪头村调研之前,两所高校均对溪头村“开窑仪式”进行宣传推广。截至目前,发布的短视频点击量已经突破50万,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为溪头村吸引近六百余名游客,游客在地的青瓷艺术品、文创、住宿餐饮消费近70万元。

调研收官后,两校学子迅速启动“溪头青瓷出海”计划:浙外团队将发挥外语与拍摄剪辑优势,制作双语短视频,展示青瓷制瓷全流程,并同步输出视觉设计作品;浙大团队将进行整村规划提升方案策划与落实,共建“青瓷国际传播联盟”,以瓷为核,打通“文化—商品—旅游”闭环,助力千年瓷脉真正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