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学思想 悟伟力 北大与浙外师生共上“行走的思政课”



来源:英文学院 作者:杨沁儿编辑:赵振宇、郑周璇时间:2025-08-24

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牵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以“循迹溯源学思想,知行浙江悟伟力”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引导两校学生共同探寻“新质生产力”,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生动样本。

实践在青橙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启幕,现场还举行了杭州市余杭区团委与浙外团委“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首站,团队探访余杭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生态,在科技的浪潮中探寻“新质生产力”的奥秘。成员们先后前往中电海康、梦创社区、申昊科技、南湖未来科学园、未来科技城城市展馆等地,在走访交流中领略“中国智造”的硬实力和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的澎湃发展。“能与北大同学并肩,在余杭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上,共同见证‘新质生产力’如何从蓝图变为现实,这种对无限可能的探索精神,不仅让我读懂了科技赋能未来的深层逻辑,更坚定了青年一代与时代同频、为创新聚力的信念,这是一次足以点亮成长视野的难忘体验。”24级英语专业的黄雯璟说。


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博物馆、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团队探寻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深入溯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脉络。借助VR和全息投影技术,先民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文化活灵活现地呈现眼前,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魅力,体悟数字赋能下文化遗产焕发的崭新活力。“国家版本馆里‘人一生中拿到的版本’展览让我体会到了‘版本’最本质的功能——记录。”北大24级俄语系杨黛芙分享道,“小到个人结合生活经验和阅历的文学创作,记录当下时代平凡个体的点滴所想;大到回应时代主题,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记录都十分重要。”

茵茵草地,连片竹林。团队前往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体验乡土风情,感受村委与村民珍视每一片草木、每一寸土地,用热爱守护着青山绿水,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知行浙江’不仅是亲眼见证这片土地的发展脉动与磅礴伟力,更是在跨校交流的碰撞中,看见青年担当的万千模样。”北大24级葡萄牙语专业何紫琪在参加了党建“E+”圆桌派后有感而发。两校师生与当地干部群众、创客代表、志愿者们围坐一起,以“在余杭遇见和美乡村”“在浙江看见美好生活”为主题,梳理这段实践历程中的收获,以青年视角观察社会动态,深入思考新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和北大同学们交流时,不同的思维碰撞像‘火花’一样点亮了我。”她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跨文化’是书本上的概念,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跨文化能力,是能在乡村振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时代变迁中增强‘不可替代性’。未来我想深耕翻译领域,不仅要做好语言转换,更要传递文化背后的‘中国温度’。”23级翻译专业陈祎涵说。

实践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更深化了他们对“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认知与体悟。同学们将以此为新起点,夯实理论,淬炼本领,在知行合一中厚植家国情怀,用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炽热的报国情怀谱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