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走进荻港渔村,浙外和浙大学生共同解码桑基鱼塘的传统智慧



来源:文旅学院 作者:马金成编辑:赵振宇、徐望时间:2025-08-26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与浙江大学学生联合组成的“诗画浙江”调研团,在我校吴新芳,以及浙江大学吴茂英、王龙杰等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湖州市荻港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聚焦荻港村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与发展现状,聚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优化,开展专项调研实践,探索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

深入世遗核心,解码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荻港村拥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桑基鱼塘系统。七月初,团队首次进驻荻港村。团队成员参观了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未来农场、荻港研学院及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全面了解了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团队与湖州荻港徐缘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荻港渔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了解到渔庄作为唯一参与桑基鱼塘系统申遗工作的农业文化企业,通过创造就业、扶持创业、村镇共建、精准帮扶等举措,带动村民增收。但是,荻港村虽已开发40余种研学活动,却仍面临活动趣味性有待提升、课程沉浸式体验感不足、外界对资源认知度不高等现实挑战,亟需开发更具吸引力且富有教育内涵的研学课程。

重返实践一线,精准把脉研学课程短板

八月初,团队带着首轮调研发现的问题,在吴新芳老师带领下,重返荻港村进行深度验证与沉浸式体验。部分成员以学员身份全程参与并评估了兰州研学团队的活动流程,亲身体验课程效果;另一部分成员走访了村内研学导师、村民及学生代表,收集一线真实反馈,为后续解决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凝聚师生智慧,创新研学破题之策

基于两轮扎实的调研成果,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经过系统分析与研讨,针对荻港村研学旅行的核心痛点,创新性地提出了优化解决方案。一是将春秋时期范蠡养鱼致富的历史典故巧妙融入,打造“范蠡寻鱼”沉浸式剧本杀研学路线,串联起桑基鱼塘系统和非遗陈列馆等核心资源,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任务驱动和场景互动中深度体验传统技艺,提升研学的趣味性、互动性与文化认同感。二是针对夜间游客稀少的问题,策划了桑基鱼塘夜游导赏、非遗夜市等夜间文旅活动,吸引过夜游客,延长消费链条,提升民宿入住率,为村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传承创新并举,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荻港村的实践探索,生动诠释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发展理念的交融共生,乡土文化资源与教育赋能路径的深度融合。调研团的师生们秉持守护文化根脉的初心与锐意创新的勇气,将田野调研的扎实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发展的建议。团队提出的沉浸式研学创新方案与夜间经济激活策略,让书本知识在乡土实践中“活”起来,让千年遗产在青年创意中焕发新生,助力荻港村的振兴之路行稳致远。

参与调研的同学也分享了他们的感受。我校文旅学院的梅振轩同学表示,深入荻港村,被桑基鱼塘的生态智慧和非遗陈家菜的匠心震撼,认识到乡村振兴要守好文化根脉,也要创新让遗产“活”起来。浙江大学的罗禾同学则是赞叹荻港村的生态循环,认为这里蕴藏着无限发展潜力。我校西语学院的章嘉肄同学觉察到研学课程需增强趣味和体验,强调乡村振兴要守正创新。浙江大学的余玫瑾同学感谢导师引领,称此次研学是知行合一的成长之旅,点燃了对乡村振兴的思考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