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晨光漫过青石板路,8月28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活字生香,旧墨新颜”实践团的脚步踏上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的土地,开启了一段复活千年活字、赋能非遗传承的青春征程。

在前期调研中,团队和东源村结下“文化之缘”。通过与村负责人和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了解到这项古老技艺面临传承断层、新动能不足、创新设计不够等“成长烦恼”。找准痛点后,团队迅速展开讨论,通过设计融合宋体美学的系列文创,打造沉浸式木活字研学课程,制作微纪录片《如果木头会说话》,力求破解活字传承的困境。这次实践,团队再次来东源,通过青年创意为千年活字注入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对话村负责人

团队成员访谈非遗传承人
为了让木活字技艺在新时代传承,团队为当地儿童开启了一场“认字-刻字-印字-解字”的研学之旅。讲解非遗传承发展脉络、体验木活字制作……依托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和非遗作坊,队员们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传承课。“开学我要告诉同学们,木活字超有趣的!”小朋友中的体验满怀骄傲。

孩子们体验木活字印刷术
为了将传承文脉的热情延续到线上,团队搭建起临时直播间。“每一枚活字都是手工刻制,每一次拓印都是与历史的对话。”镜头前,队员们手持亲自设计的“人生四礼”文创礼盒,向观众讲述东源木活字的传承故事。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会长对直播高度赞许:“年轻人用新方式让更多人看见木活字,这就是传承该有的样子。”经过与观众热烈互动,直播点赞数达4.2万。

团队成员直播进行中
“要让沉寂千年的木活字,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新窗口!”团队成员还将木活字文创向身边的外国友人推广。队员们表示,后续将开发多语种叙事产品,让东源村成为木活字海外传播的起点,在中华文脉赓续的道路上,刻下新时代青年的印记。
摄影:陈舒洁 陈佳琪 王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