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浙外学子沉浸式研学浙东运河,让千年文脉“流动”起来



来源:文旅学院 作者:朱海伦、沈旭炜编辑:姚祥燕 郑周璇时间:2025-09-08

为深入推动青少年对运河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同一条运河——2025年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杭甬对话系列活动之研学体验在西兴过塘行启动。浙外文旅学院“河山工作坊”团队受邀参与,与来自宁波、绍兴的青少年携手,开启了一场跨越杭州、绍兴、宁波三城的“流动课堂”,在行走中读懂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为长三角文化协同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研学首站,研学团走进杭州西兴过塘行遗址。在陈列馆内,讲解员生动的讲述,让学子们仿佛穿越时空,看见千帆竞发、商旅不绝的运河盛景。

随后的非遗手作环节更添趣味。在西兴灯笼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手持竹丝、细篾,一同学习编织这一承载江南匠心的传统工艺。

在绍兴浙东运河博物馆,队员们驻足于古代水利工程模型前,聆听“斗门控水”“河道疏浚”等精妙设计的讲解,认识到正是这些凝聚古人智慧的工程,让浙东运河成为连接江河海的“黄金水道”。

在宁波慈溪上林湖青瓷博物馆,团队开启了一段“青瓷寻踪”之旅。作为越窑青瓷的核心产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成员们被这里的一件件秘色瓷深深吸引,从青釉的深浅变化,到瓷片上的纹饰痕迹,仿佛都在诉说着青瓷通过运河运往港口、远销海外的故事。

最令人期待的是青瓷烧制体验环节。在专业技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绘制纹饰、刻画图案,将对运河文化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这些半成品将由博物馆代为烧制,并邮寄到学子手中,成为此次研学珍贵的“时光纪念”。

对浙外学子而言,这场跨越三城的运河研学,是一次“走出课本、走进现场”的文化实践:通过“浙东运河季卡牌”的串联,原本分散的文化遗产点被有机整合,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而实景解密、非遗实践、跨校协作等多元形式,让运河文化从“遥远的历史”变成了“可参与、可感知的生活”。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24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任子怡动情地说,“当窑火升起,我深刻理解了文化如何沿着水路,走向世界。”“以前在课本上读运河,只觉得它是一条‘河’;现在走过三城,更体会到它是串联起历史、文化与生活的‘脉络’。”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林雨梦感慨道。“在西兴做灯笼,在绍兴看水利,在慈溪刻青瓷,”同班的张嘉仪说,“我领悟到,运河不仅是水道,更是千年文脉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