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以青春为桥,以语言为舟:浙外“小青荷”闪耀第三届良渚论坛



来源:团委 作者:姚晨雨、饶佳等编辑:姚祥燕 郑周璇时间:2025-10-28

五千年的文明密码在秋日的良渚熠熠生辉,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此启幕。10月18日至20日,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余杭隆重举行。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专家学者、文化使者齐聚一堂,共话文明传承与交流互鉴。

在这场高规格的国际盛会中,我校58名“小青荷”用专业素养与真诚服务,为这场跨越五千年的对话谱写了生动而温暖的青春注脚。

733F3

作为唯一连续三年参与良渚论坛志愿服务的高校,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服务任务,高标准、严考核选拔国际志愿者,组成了一支涵盖9个外语语种,语言素质硬、服务意识强、精神面貌佳的多语种志愿服务团队。为确保服务质量,学校为志愿者们进行了理论学习与实战演练的系统培训。

从清晨7点的岗位就位,到深夜的收尾总结,论坛期间,“小青荷”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织就了一张覆盖全流程、全时段的服务网络。他们穿梭于接待引导、会务保障、文化解说、翻译陪同等各个岗位,用微笑迎接八方来客,用专业保障会务运行。

每个“小青荷”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连续三年服务良渚论坛的2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窦若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奉献的力量。从出入初入志愿服务时的青涩新人,到如今自信担当的骨干力量,她见证了论坛的专业化发展,也完成了自我蜕变。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与一位柬埔寨画家的交流中。凭借亚运会期间学习的一些柬埔寨语,她成功打破语言隔阂,建立友谊。这一刻,志愿服务不再只是付出,更成为连接世界的温情纽带。

与窦若萱的“久经沙场”不同,23级英语(师范)专业的林佳乐与良渚的缘分始于一段更深沉的家庭记忆。她的父亲曾是良渚博物院的建设者之一。当她来到浙外,看到“小青荷”的事迹展示时,她豁然开朗:“父亲用砖瓦建设了展示良渚的物理空间,而我也可以像学长学姐们一样,用外语传播良渚文化。”从父辈的建设之手,到青年一代的传播之志,两代人在良渚完成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的动人接力。

22级俄语专业杨娅妃在开幕式前临危受命,担任俄罗斯代表团的随行翻译。凭借扎实的俄语专业功底,她圆满完成行程讲解、会场引导、文化解读等任务,赢得了俄罗斯代表团的高度赞许。

“当我为浙江卫视的记者担任临时翻译,协助其采访外宾时,我们围绕‘文化遗产属于人民’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分享,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自己不仅是志愿者,更是传播良渚文化中,讲述中国故事的参与者。”来自24级英语专业的蔡煜楷同学感慨道。

文明因交流而绚烂,因互鉴而丰盈。在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圣地,浙外58名“良渚小青荷”以青春为墨,以专业为笔,用微笑和智慧架设起传播中华文明的沟通之桥。他们不仅是服务者,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青年的自信、担当与温度。

图片:第三届良渚论坛官方摄影、吴小慧、孟雪镜、崔梦颖、金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