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中文学院刘晶博士



来源:宣传部 作者:张茜编辑:樊朝刚时间:2016-06-17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刘晶,女,浙江大学博士,我校中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新闻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夜幕降临,天边勾勒出淡淡的彩霞图景,耳畔传来潺潺流水声,路旁的行人似乎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刘晶博士站在白堤上,看着远处山水之间若隐若现的雷峰塔,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她在感恩,硕士研究生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终于开始了在浙江大学的博士生涯。
  从博一下学期始,刘老师就着手准备博士毕业论文选题,这个选题需要去国内一家著名媒体中心进行长期调研。博士二年级时,由于一些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她被这家媒体中心的负责人告知调研计划无法展开。准备了那么久的选题只能被迫放弃,她感到非常沮丧。背起行囊,带着沉重的心情,她决定去广州找好友散心。这时老师、朋友和家人的话语鼓舞了她坚持下去的信念。终于,尽管面临着博士论文选题被迫更改的厄运,她还是决定振作起来,重新寻找选题。在导师的帮助下,她重新确立了新的选题,从零基础开始收集资料,认真完成调研。在浙江大学读博的那几年,刘老师有幸接触了学校里许多学养极深的老师和同学,深深感到自己对学识的匮乏,明白了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怕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老师不断努力。
  谈及教育教学,她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大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要从两个方面去培养。一是阅读。“黑格尔曾说,所谓常识,不过是时代的偏见。怎么样去跨越这种偏见,就需要大量高品质的阅读。”只有沉下心来,研读字里行间的精彩,在一个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才能获得思维上的灵感。二是实践。积极参与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和观察,我们能够更好地感知社会。除此之外,刘老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规划未来的意识,“学生要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大学前两年尽可能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多阅读自己喜欢看的书,通过前两年的实践和阅读,慢慢找到未来的目标,无论你选择考研、出国,还是工作,在大三阶段要开始为你的目标做好充足的准备。”最后,对于那些想要读研的同学,刘老师希望他们不要有畏难心理,确定好一个感兴趣的目标然后为之努力就好。
  “如果你想给学生一杯水,作为一个老师,你一定要是那一汪清泉”,为了给学生讲好新闻采写的课程,刘老师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努力做到教学相长。为了避免学生对于新闻理论感到枯燥,她在课堂上引用了许多经典的案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通过给学生们讲课,不仅扩展了学生知识面,还补充了自己的知识点。”她的一位学生这样评价道,“刘老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而且非常温柔,她总是微笑着给同学们上课,笑起来特别有感染力,对于新闻素材、案例也是信手拈来。”
  时光回到那个寒冷的冬天,透过朦胧的玻璃窗看到刘晶老师站在讲台上,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课,她温柔的声音萦绕在我的耳边,好像树上悦耳的百灵鸟……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张茜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6年6月15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