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教育学院周全博士



来源:宣传部 作者:陈栩迦编辑:杨秀中时间:2016-06-24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周全,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我校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等。
    教育学院有一个“传奇”老师,学生称呼他“全哥”,都盼望着自己的教育学由他来教。他梳着霸气的“三七开”,一副蓝色半框眼镜背后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分分钟俘获万千少女心。他,就是周全老师。
    网上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样在路上。”求学期间,周老师终日浸在书海里。“我不像别人有许多特长爱好,所喜好的,无非读书思考耳。”大学时,他便选读了教育学。三尺讲台上,老师侃侃而谈教育教学,他心驰神往,心里暗暗发誓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这便促使他下定决心考研。于是,他买了各式各样的专业书籍,细细研读教育学的具体分支,从中找寻自己的兴趣所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周老师不是在看书,就是在买书的路上。他喜欢逛书店,一排排书架占满整个空间,指尖滑过,手上充盈着书籍的香气。从《论美国的民主》这类探讨西方政治制度与民情的书籍到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周易》,从教育学专业书籍《爱弥儿》《什么是教育》等到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他都广泛涉猎。
    今年,周老师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藏书十万册。所有藏书,他都按类型、色调分门别类,码得整整齐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爱秩序、严谨的表现。关于书,他有两个“小癖好”:一是只看新书。很多人家里都会摆放几本旧书,发黄的书页增添了几分沧桑感。但他却不喜欢。每本书他都爱护有加,总有办法让它们洁白如新。二是他只看纸质书。虽然他有kindle阅读器,但那只是他存放论文的工具。“电子书往往代表着快餐式阅读,只是人们茶余饭后消磨时光的工具。现在的电子书很少有真正有价值的书籍,更多的是轻松愉悦,没有太多营养的小说。电子书不利于人的思考,尤其是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真正想研读书籍,只有纸质书才能做到。” 让人钦佩的是,学生作业,如有必要,他定会打印出来认真仔细批阅。只有拿在手中,他才有读下去的欲望。
    除了“书山里”的寻寻觅觅,驰骋遨游,周老师也喜欢切身感受艺术气息。有时间,他就会参加各种艺术展览。用工笔手法,细细描绘,身着旗袍的少女跃然纸上,连花纹也像是那样逼真;一双伸向空中的手,试图抓住将要落下的那片羽毛;一间满是涂鸦的屋子,只有一张床和一副拐杖……每一幅作品他都会驻足观赏,每遇到十分有趣、吸引眼球的,还会拍下来发朋友圈,客观评论一番。展览看多了,他也沾上了些许文艺气息。一日,他正在美院象山校区观赏,一路走走停停,拍了许多有特色的校园建筑照片。正准备离开时,迎面传来了一个声音:“同学,你是美院的学生吗?研究什么方向的?”他只能笑着摆摆手,表明自己的身份。
    周老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在下海淘金与教书做学问的抉择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潜心教书,因为这是他的梦想。他分享了一次亲身经历。写博士论文需要先写提纲,一开始他想了很多方面,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还不能理清头绪。他的心情也上升到了一个微妙的转态,心里总堵得慌,似乎下一秒就会落泪。结果,是他的导师,只花了五分钟就解决了他的问题:就挑他最喜欢的一个问题去研究。他也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你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不要想着得过且过。找到了就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止步;最初的梦想,绝对会达到,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周老师说,人生一大幸事莫过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追梦的途中不迷失,不彷徨,不忘初心,奋斗一生。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陈栩迦 责任编辑:杨秀中
采访时间:2016年6月17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