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商学院邵建春博士



来源:宣传部 作者:徐昀编辑:杨秀中时间:2016-06-24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邵建春,男,汉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我校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
  六月的天总是变化多端,忽晴忽雨,像是故意不让人揣摩到它的心思。而因为是梅雨季节,更在人心上添了几分烦扰。那细细密密的雨丝浓重得像化不开的帘幕,无端使人更烦躁。
  见到邵建春老师时,他练拳还未结束。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蕴含的力量既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势。一举一动,皆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一套太极拳下来,邵老师已是大汗淋漓,但仍是一副淡定从容的模样,丝毫不见半分烦躁。谈到太极功夫,邵老师打趣称:“兴趣所致,我的大学业余时间全耗在这上面了。”
  和许多博士一样,邵老师的考博经历是他最难忘的一段人生历程。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科大师云集,为了能够进入这样的顶级学府继续深造,他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备考计划:每天早起背诵人大的研究生英语教材;晚上从七点开始必须坐到教室,前一个小时反复揣摩历年考博真题,探究出题规律;后两个小时用来学习人大的专业课书籍。对于专业课的学习,首先是摸透课本的编写规律,理清其中的知识体系,之后达到边翻边检验记忆效果的程度,最终实现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这种周密的计划加上严格的执行,让邵老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顺利实现了梦想。爱因斯坦曾说过,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而邵老师认为,有了目标,有了计划,再加上严格的执行,也能够事半功倍。
  采访临近结束,邵老师谈到了中国大学生的一些现状。他觉得在中国有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经过多年寒窗苦读进入大学后,学习好像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有些大学生纵情于享乐游戏之中,整天昏昏沉沉,冷落了主业。“事实上,大学是人一生中最应该努力学习的时候。”邵老师说到。
  邵老师认为,从时间上看,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生命中精力最旺盛、记忆力最强大的时候,正是所谓的“少壮”时期,此时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其次,从知识体系上说,中学阶段各科知识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亟待融合归纳,实现质的突破。而此时大一、大二各门基础课尤其是高等数学、哲学的开设,为这一突破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如果能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实现知识结构上的突变,学习从此将会是一件乐事;更为重要的是,新学的知识将会在你的知识体系内自动归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其相互贯通,为今后的学以致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否则,如果没有实现这一关键质变,毕业时就会有一种大学四年什么也没学到内在很空虚的感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为实现精神自由筑基。大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未来的生活物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物资需求之上的精神追求问题。精神追求的满足需要知识的铺垫,它是知识相互融合后升华的产物。没有广博知识的人,一般人很难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多数人只能依靠外界的不断刺激来实现短暂的精神享受。所以,不管从精力上说,还是从构建知识体系和最终实现精神超脱上说,大学生都应该把时间主要用在学习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听到记者如此感慨的时候,邵老师只是微微一笑:“你们还年轻,还有机会。”

 

 作者:商学院学生徐昀 责任编辑:杨秀中
采访时间:2016年6月15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