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教育学院潘禄博士



来源: 作者:徐曼编辑:毕莹时间:2016-10-28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潘禄,男,浙江大学博士,我校教育学院教师。
  一副透明无框眼镜,一双深蓝色帆布鞋,初见潘禄老师的感觉是:文艺、清新、温暖。“第一眼看到老师就觉得儒雅近人,潘老师的课堂既轻松又深刻。”潘老师的一位学生如是说。
  自我效能感
  也许每个人上高中的时候都会有和潘老师相似的经历:大考的前一天晚上,紧张得睡不着觉。特别是在数学这门课月考屡屡失利的情况下。即便如此,有些事情也是没有办法逃避的,顶着个晕乎乎的脑袋,潘老师仍然坚持去考试。考试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这带给潘老师满满的正能量,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只要遇到类似的困难,潘老师就会想起这次成功的经历,“即使前一天晚上睡得那么不好,第二天一样能考好,以后做事情的时候,我就有了自信,”潘老师娓娓道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效能感’,就是将过去的经历储存成能量,过去类似的事情完成得越多、越好,下次再做这样的事情时就会觉得更有自信”。
  “火车”变“动车”
  作为一名新教师,潘老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将课堂从“火车”变成“动车”。这个比喻是引用一位老教师的。所谓“火车”,就是传统课堂。火车的动力全都来自车头,而传统课堂的动力,全部来自老师。“学生就像车厢,如果车厢不动的话,火车头会很累,”潘老师说,“如果是动车就会不同,动车的每一组都在动,所以一列动车会有很多个动力源。引申到课堂上来,就是将老师单向教书变为老师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也为课堂提供动力。特别是心理健康这门课,可以上得生动活泼一点。”
  有了理论指导,潘老师马上进行实际行动。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实现心理适应,他在课堂上玩了一个小游戏:将全班同学分组,让小组中的每个同学进行自我介绍,并让后面的同学重复前面所有同学的自我介绍内容。通过这个游戏,大家会发现共同的爱好,从而形成小组凝聚力,有了小组凝聚力之后,产生一位组长,后面的讨论由组长负责。这样就将老师组织学生的任务分摊给了组长,组长就像一个个动车组,增加课堂教学的动力。
  相信每一位学生
  在谈及如何与学生相处时,潘老师提到了一个心理学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并提到和这个效应有关的一个实验:实验人员告诉老师,有些同学在测验中表现出色,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很优秀的人。其实根本没有这个测验,这些人也是随机选择的。但是老师很相信,老师带着这样的期望去教,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人果然比别人更优秀。“老师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就会自然而然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成长。我和学生相处的核心原则,就是相信所有学生都是优秀的,不要因为某一件事便认为某个学生是差生,而影响自己的教学工作。”
  最后,潘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两点建议: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上大学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改变以往家长老师督促学习的状态,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成长就是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善自己。比如说有同学很自卑,认识到这个缺点后就要接纳自己的自卑,并且逐渐改善自己。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一段有一段的风景。从高中的拼命学习,到大学的转变专业,再到现在作为一名新老师对教学的无限探索,潘老师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稳重。他将带着这颗奋斗不止的心,继续走向下一个景点,欣赏下一段风景。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徐曼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6年10月27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