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科技学院张胜良博士



来源:宣传部 作者:李雪婷编辑:樊朝刚时间:2016-12-16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张胜良,男,复旦大学博士,我校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应用数学等。
  “刚接触张老师的《应用随机学》课时,以为老师是高智商高效率的高冷范儿。渐渐才发现,原来老师是一位非常细心的人。他把每一处知识点都分析得特别清楚,而且会关照到每一位同学。”当记者问及对张老师的印象时,一位学生如是说。
  张老师曾在中学任教,他清楚地知道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所以他一直以负责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数学和金融的很多知识都很抽象,只是简单地讲一遍,学生往往听不懂,他就讲两遍、三遍,直到所有同学都没有疑问,他才会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必须要懂得多,才能把专业知识讲得更透彻。对我来说,教数学,不能仅仅是懂数学,对于经济学、医学、互联网等都要去了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张老师曾在网易公开课自学经济学博弈论,后来恰好有次讲课的内容涉及这部分内容,他结合数学和经济知识,把知识点讲得很透彻。
  在张老师看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黄金分割点的美学意义,钢琴黑白键排列所体现的斐波那契级数,都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化。“其实人脸识别的本质就是数学的无限逼近思想,为什么根据医学检查的图像能判别疾病与否?因为它可以转换成数据。而这都是数学的实际应用。”
  在探索数学奥秘的道路上,他也曾有过迷茫,疑惑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数学。可当他强迫自己认真学习了数学几个月后,他发现,“经过努力,我们往往可以找到自己喜欢且可持续的东西,当然,我们要先克服这一漫长的过程。”
张老师虽然是理科男,但是同样热爱着文学。他看过许多中国武侠小说,涉猎过许多外国文学名著。他欣赏陕西作家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对苦难的思考,也被俄罗斯文学的厚重感深深吸引。或许这就是他喜欢探访历史古迹的原因吧,敦煌莫高窟之旅,圆了他的古迹梦。大学时,他喜欢写散文;工作后,他慢慢学会发表全英文的数学论文;不久的将来,或许他会写一本小说。张老师说,撇开很多数学大家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不谈,他们的文学功底其实都很深厚,待人接物也很豪情。复旦大学的谷超豪教授,平时与人交往都是“二两白酒一口干”,人情味十足。“我不是数学大家,我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当好一位教师。”
  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张老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只有做好科研,才能理解它的本质意义,讲解时才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同时,也要好好备课、上课,接受学生提问,再反思自己的科研,从而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李雪婷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6年12月2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