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应外学院李海龙博士



来源:宣传部 作者:方璐怡编辑:樊朝刚时间:2016-12-30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李海龙,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我校应用外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等。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海龙博士刚刚结束长达十天的“2016年浙江省英语学考”阅卷工作。
  李老师在上海交通大学硕博七年的求学路途并不顺畅。在上海交大,定量研究、数据分析、软件使用……这些专业理科量化研究让他一个文科生时常犯难。即使犯难,他也未曾想过放弃。他坚定地说:“这是我规划的目标,有短板的地方我就要去弥补。科学研究就是要用数据来说话,尽管数据研究是一件苦闷的事,但是只要带着目的去学习、钻研,困难就能够克服。”从对“标准差”“统计概念”等等术语的生疏到熟练地接受数据、发现规律,李老师不断发现问题、补齐短板。他发现自己在逻辑性思维上有所欠缺,于是,他就自学法律知识来锻炼逻辑思维,甚至还尝试参加司法考试。这种学习的自觉性让他的逻辑思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写起论文也日渐得心应手。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省。李老师相信,他现在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成为更好的自己铺路。这路上除了秀丽的风景,还有那些细枝末节的缺憾更让自己警惕。他的严谨与一丝不苟,都源于清晰的自我审视与勤能补拙的态度。
  学会静下心阅读中外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李老师的学习习惯。李老师一直致力于翻译研究。他是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在《英语世界》等刊物发表了数篇译作。在他看来,两种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相互碰撞是一种艺术。每当脑海里迸发出了一个英语单词的精妙汉译时,他都会有一种无可言说的喜悦。“从事笔译工作,和我喜欢读中外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关系。看的书多了,语言自然就不会贫乏。在互联网社会,大家习惯于碎片化阅读,这些 “碎片式”的知识点需要和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有组织地联系起来,提纲挈领,为己所用,这样才会把他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李老师常常沉下心来反复推敲一个字词的译法,把自己的积累融入到两种语言中,悉心雕琢出文字的独特魅力。翻译这项工作不仅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更需要译者用人文情怀将不同的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合。
  “我很想告诉同学们,看着他们课堂中的笑脸,是我身为教师最幸福的事。”李老师聊起自己的学生时,语气变得更轻松活泼,“老师和学生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学好一样东西。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他建议学生在学习上要挣脱自己的“舒适区”,勇于挑战难题、克服一个有一个学习难点。他认为,一个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毅力,激发人的潜力,而在一个无压力的“舒适区”,往往只能达到入门的程度。他希望学生能够记得学习时焕发的热情,这就是选择这条路的初心。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方璐怡  责任编辑:樊朝刚
采访时间:2016年10月29日

  点击页面右下角等图标,可以把文章分享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