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马一川博士



来源: 作者:孙嘉璐编辑:杨秀中时间:2018-12-21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马一川,女,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我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日语语言学、日汉对比语言学等。

 

 

“人就这一辈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伤心的一天是对生命的浪费,快乐的一天就过得特别值。”这是对马一川老师的采访中令记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勇攀专业领域高峰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是马老师重视的事都会力求完美。正是这股追求完美的韧劲儿,让马老师在求学过程中不顾一切地攻克难关。

本科时期,马老师在中国传媒大学就读日语。后又考取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硕士。可是力求完美的她并没有就此停下学习的脚步。硕士毕业后,马老师一边教书,一边准备考博。

秉着“要争取进入这个领域最好的学校去学习”的信念,马老师将博士学校定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爱上专业,倾注全部热情,这样才能激活动力。”当别人在周末玩乐时,她在图书馆里啃书;当大家都在睡觉时,她还在书桌前背书。最后,马老师做到了,实现了“达到专业领域内最高的程度”的梦想。

尽心负责的萌新老师

作为教学“萌新”,马老师希望与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共同进步。了解学生的需求,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马老师的课堂总是生动有趣的。

了解同学们的需求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开课前,马老师总会分析抽取几个学生进行小调查。哪些话题同学们是感兴趣的;哪个知识环节比较容易出现错误,这些错误又如何去规避。将课程要点分类整理后,课程体系渐渐丰满。一整堂课有重点、有难点,有基础的,也有拓展的内容。一堂好的课需要老师时刻关注同学的反馈,并据此实时调整上课节奏。说到如何教好学生,马老师的秘诀是课后反思。同学的课堂反应是评价老师上课内容的最优标准。每次课后马老师便根据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进行总结,反思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争取在下次改进。

做学生的知心姐姐

课后与同学们的相处中,马老师是同学们的知心大姐姐。若有同学向她寻求帮助,她总是不遗余力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开导大家。不过有些时候,马老师也需要同学的帮忙。想去浙外的后街吃饭,却为去哪家餐馆犹豫不决。后街有什么好吃的,同学们可是门儿清,马老师便向同学们讨教去后街吃饭的经验。这样一个小举动便让老师和大家非常贴近。在平等的立场上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马老师认定的师生之间最舒适的相处状态。老师要把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也能将所擅长的进行分享。

陈平是马老师的得意门生。一谈起她,马老师的语气洋溢着自豪。陈平刚进大学时,成绩在班里并不算出众。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马老师发现她有一股拼劲。陈平乐于参加各种活动,无论获奖与否,她都会倾尽全力。前段日子她参加日语演讲比赛,总是积极主动地和马老师交流。甚至到了“一个词的发音都会不断确认”的程度。陈平拼命的劲儿总能感染到马老师,这让她总有“倾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帮助她”的想法。

努力非常重要,只有忙起来,才能在回首过去时不留遗憾。浙外为同学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外语学习的平台,马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里都能无悔青春,无悔浙外!

学生记者:孙嘉璐(中文学院)责任编辑:杨秀中

采访时间: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