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浙外学人:浙江教学月刊社陈永华教授



来源:宣传部      作者:王文莹    编辑:李娟    时间:2018-12-21

编者按: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师是大学的重要标志,他们教书育人,更以其治学态度、精神品格丰富充实大学文化。为更好地营造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我们在校园媒体中开辟专栏,陆续介绍“浙外学人”,宣传展示他们的风采,介绍他们学问、人生的多彩经历和至深感悟,弘扬他们的高尚精神,以激励全校师生为加快建设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而奋发努力。




  陈永华,男,浙江杭州人,浙江教学月刊社编审。1991年本科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2007年获得浙江大学硕士学位。现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学月刊社小学部主任,《教学月刊·小学版》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编辑出版、历史文化。
  主持国家安全文化项目和长三角地区改革与发展课题等省部级课题两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委托课题以及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多项。获得国家安全文化研究优秀论文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颁发优秀科研成果等省部级奖多项。在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和教材多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所主编的《教学月刊·小学版》历次获得 “复印报刊资料”基础教育教学类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文章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率历年名列同类期刊前茅。2017年被评为浙江省首届优秀主编。
  主要代表作:《教师与学生交往行为的发展》(教学科学出版社)、《试论教育类专业期刊发展瓶颈与应对策略》(《中国出版》)。
  主要学术兼职:杭州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和钱江学院兼职教授、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教师(幼儿)分会常务理事、杭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等。


  澄净和亲切是陈永华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像是一路上记者看到的蓝天和暖阳。采访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和悦的态度,带着安定的声音,真挚地回答记者的问题。

不负年少,始定初心

  回忆年少求学的时光时,陈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三件最令他感动和难忘的事。
  一件发生在他中学时期。陈老师说,他在农村读的中学,那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晚自习结束后,教室会自动熄灯、不再供电。同学纷纷离开回寝室时,他会独自留下,去走廊或厕所继续学习,因为那是教学楼里唯一还有灯光的地方,直到夜很深了才回去。在讲这段经历时,他的眼角洋溢着光芒,他告诉记者他非常的感谢和欣慰。感谢曾经那个挑灯夜读,花比常人更多时间、更多努力,始终努力追赶的“傻小子”,为“傻小子”最终实现梦想,成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感到欣慰。“勤奋、乐学、享受孤独、与书为伴,这些品质是在我年少求学之路上慢慢形成的,就如从水滴到江河需要量的积累、需要时间,我希望每一个浙外的学子都能够去追求、坚持和持守。”
  另一件难忘的事是他坚持了四年的6点钟晨跑。他认为晨跑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帮助养成节制、规律生活的好习惯,并且还能舒缓压力,给生活提供活力和动力。“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没课的时候总喜欢呆在寝室,吃饭也是点外卖,更别说跑步了。但,还是有一批人在旁人宅在寝室的时候选择坚持锻炼:晨跑、夜跑、打球等。我认为一个热爱运动、生活有规律的人比旁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最后一件事也是发生在他大学时期。因不适应人生的新阶段,大学第一年的生活和学业使他经常感到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幸运的是,在他最困惑的时候,一位老师为他的人生点亮了一盏航灯,给他指引了前方正确的方向。那位曾作为知青下放在村里,当过陈老师小学老师的先生自从听说了他的烦恼和困惑后,便一直写信给他、勉励他。正是信里的话及先生的言行,让陈老师真正切身认识到——教师是一个崇高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职业,因为他的话、他的行为可以影响一个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那些缺乏正确引导、关心和帮助的处在彷徨之中的学生要是遇到一位好老师的引导那将会是他人生多么大的一件幸事啊!我就是一个例子。”他对记者感慨道。在读大二时,陈老师下定决心成为一名好老师,一名尽责尽心的教育工作者,帮助孩子去探求正确的人生方向。也是在那时,陈老师读了很多关于教育学的书,以及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书,为他日后的历史文化研究、教师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专注科研,方结硕果

  参加工作后,陈老师前18年主要在师范院校从事教师的职前教育工作,其工作历程主要分成两段。
  2000年以前主要侧重于历史文化和历史教育教学研究,曾担杭州师范学校的科研助理,参与了中等师范教育的整体改革方案的实施和推进。2000到2009年期间他担任了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全面参与本科起点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改革以及相关研究,参与了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研究工作,同时主持了教育部委托课题的分项课题工作,并坚持在农村小学蹲点开展研究,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交往行为发展》(第一作者,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课题成果。主持了省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子课题研究和重点参与新世纪教改项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学生行为观察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工作,形成了《小学课堂观察》(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的研究成果。
  第二阶段是从2009年至今,他担任主编,成功完成其所主编的《教学月刊·小学版》的全面改版工作,使刊物的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刊物入选首批认证学术期刊目录,入选中小学图书馆装备推荐期刊,同时获得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在这期间,他的研究重心从职前教育逐步偏重于职后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在继续关注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他朝着专家型主编的方向努力,着力开展编辑出版方面的专业研究。他发表的多篇相关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出版》《出版广角》等刊物上。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陈老师非常肯定实践型研究的价值。陈老师写过一本书《教师与学生交往行为的发展》,该书坚持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研究教师行为、从学生行为认识教师行为的研究思路,重点就教师如何开展对学生交往行为的观察和指导展开论述,系统地提出了师生交往的自然性、文化特征性以及师生交往的理性和非理性特征。他强调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正确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交往行为,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交往行为,矫正不良的交往行为,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
  他认为,教师范的老师要了解师范生,师范生要了解中小学生,因此读懂学生是每个环节必不可少的,不论是教师教育研究还是我现在的专业期刊方面的工作,都是为了引领教师去读懂学生。
  “不仅要读懂学生,还要正确地引领和培养学生,”当记者问到高等教育要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陈老师回答到:“各个专业不一样,但引领学生仰望星空-----拥有深远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学会适应社会、增加实践技能是所有教师都该做的。而学生自己应该努力去成为一个具备学术性和应用性的人,通俗的讲就是具有情怀和书卷气的能人”。
  自律、勤奋、适应、突破、创新,这些是他认为一个充满朝气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采访的末尾,陈老师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教育、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一种情怀,为教育奉献的情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寓意着国家、民族、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才能得以接续、繁衍和传承。教育对整个人类社会都非常重要。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人才需要百年的培育才有收获。
  “教育是在一代代怀揣着理想的人的推动下,不断完善的。这是一段漫长的路程,艰辛的路程。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做研究、做教育是一件需要一代代文化人默默无闻甘愿去做的事。”



  教师寄语:自律、勤奋、适应、突破、创新。命运不是自己的能完全掌握的,但对于那些能掌握的要好好掌握,且要发挥到极致。适应每一个选择所带来的新环境,还要尝试努力去突破它。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新的,让每一天的自己都是更进步、更优秀的。同时,习惯决定命运,希望浙外学子养成规律生活的好习惯,方能不愧对这一生的旅程。在这人生的旅程上,请让我们带上实干精神和应有的情怀努力前进,即遇万难也不要放弃!


记者:中文学院 王文莹   责任编辑:李娟

采访时间:2018年11月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