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浙外学人:中文学院马宏程教授



来源:宣传部      作者:刘清扬    编辑:李娟    时间:2018-11-22

编者按: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师是大学的重要标志,他们教书育人,更以其治学态度、精神品格丰富充实大学文化。 
  为更好地营造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我们在校园媒体中开辟专栏,陆续介绍“浙外学人”,宣传展示他们的风采,介绍他们学问人生的多彩经历和至深感悟,弘扬他们的高尚精神,以激励全校师生为加快建设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而奋发努力。

 


  马宏程,男,河南周口人。中文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博士,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教学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浙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出版专著一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
  主要代表作:《否定标记的句法位置及相关问题考察》 。



  他穿着一身简单朴素的休闲装,眉宇间透露出笃定和淡然,总是上扬的嘴角,给人一种自然柔和的亲切感,他就是我校中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马宏程。

  教书育人,本心如初

  当马老师回忆起自己与语言学的“缘”时,感慨万千,“我原来其实是理科比较好的,阴差阳错之下进入了文科,本科期间在文学专业的课程中接触到了语言学,十分感兴趣,所以后来读硕士、博士时都选了这个方向。”就这样,语言学成为了马老师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研期间,学校的老师对于语言学的热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时接触到的那些老师对语言学研究坚持不懈的追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这一份信念与坚持非常重要。”受导师的影响,马老师一直把“坚持”作为人生信条。2016年,已经工作多年的他怀着对语言学研究的坚持与热爱,毅然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进行访学,深入地学习了目前学界的前沿知识。正是因为对专业的这份执着,马老师在要求自己持之以恒的同时也常常教导学生,无论选择了什么专业,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不忘初心,坚持所爱,方能不负年少。
  出身教师家庭的马老师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教师。“选择这个职业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他坚定地说道,“我的一些想法,甚至是一些遗憾能在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会让我非常有成就感。看到学生通过我的教学能有所收获时,我是非常幸福的,他们变得越好,我教学的动力越大,对教书这件事的信念感也越强,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也一直乐在其中。”
  关于为师之道,马老师认为,“善良是最重要的,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作为教师应当重德重行,秉持一颗善良的心,才能教好学生,并将这份善良传递给他人。”马老师非常赞同电影《奇迹男孩》中一句台词:“如果要在正确和善良中做出选择,请选择善良。” 他强调,师者,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教会学生做人,言传身教便是教学生做人之道的最好方法。为师之道,发乎心,践于行,马老师在他的身体力行中将这善良品格的涓涓细流默默浸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教施以术,学得乎法

  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浙外着力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这不仅需要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更需要学校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此,马老师表示:“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对教学改革充满了信心和期望的同时,他也强调,西方的理念虽然先进,但是未必完全适合中国学生。“教改措施必须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机械地照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才能找到学生真正能够接受和喜爱的教学方式。”
  马老师十分重视课堂上双向互动交流,他提出了 “交互实践式”教学模式,即“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理论学习和自主实践之间的深入交互学习”。在课堂上,每一个单元的导入、讨论、分组展示等他都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避免以 “权威”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为学生们打造舒适的课程氛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增强学习的信心。这种“平易近人”的教学方式让马老师“俘获”了很多学生的心。学生口中一声声“亲切的马老师”,映射出的是他对学生的耐心、包容、理解以及平等的双向沟通的态度和理念。这样一位心中有学生的师者怎能不获得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喜爱!

  传播中华文化,心怀国家

  作为一名语言学学者,马老师不断钻研,有许多思考,也积累了不少理论成果,他希望通过教学、科研可以将自己所学回馈国家。“现在国家非常重视‘一带一路’建设,我也在思考汉语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该如何发挥作用,这个问题是我现在想要去探索和研究的。”马老师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交际工具,它还承载着战略作用、经济价值等功能,一种语言的枯荣与其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关系,语言对外传播度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他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家国情怀”,也向浙外学子们展现了“为人师表”的格局与胸怀。
  2017年,在结束美国的访学后,马老师对汉语的传播及推广有了更多的感触和体会。“我走访了很多美国的学校,包括一些孔子学院之后,发现目前汉语传播的质量并不是很理想,这其中除了中外文化差异的阻碍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力量太过薄弱。”说到这里,马老师蹙起了眉头,“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在学英语,或者其它国家的语言,当然这是在国际化趋势下不可避免的,但是我非常希望同学们在学好外语的同时也能学好自己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自觉加入到传播中国文化的队伍中去,让外语优势成为汉语及中华文化传播的桥梁,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让汉语在国际上的声音变得更响亮。”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马老师话语间,包含着对汉语传播的忧虑与思考,也包含着对浙外学子的期盼与要求。
  学海无涯,真知为岸;实践为舟,师友作陪,方能上下求索。 “读书、思考、善良、坚持”是马老师对同学们的殷切希冀。作为浙外人,我们要秉持“明德弘毅,博雅通达”的校训精神,也应如马老师所期望的那样,坚持读书,保持独立思考,学会善良。人生之旅漫漫长途,有这几盏明灯的指引,就不会迷失在幽林之中。

  寄语:抓住时代机遇,展望汉语未来。


记者:中文学院 刘清扬   责任编辑:李娟

采访时间:2018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