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浙外人游学】科技学院副教授王莉



来源:宣传部 作者:王典编辑:薛海丹时间:2017-03-06

  编者按: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提升我校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承担国际化人才培养任务、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与国际竞争的优秀教师,我校持续推进教职工国(境)外进修计划,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访学深造。为推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提升我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学校新开辟“浙外人游学”专栏,陆续介绍公派研修归来的在校教师,展示各位老师的留学感悟、治学精神、教学探索和学术成果。

  王莉,女 ,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机配位化合物,有机合成;2013.04—2013.10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访学。
  或许我们时常会看到,在学校里匆匆走过一群穿白大褂的人。不过他们不是医生,而是手持试管埋头实验的化学科研人员。王莉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与王老师初次见面时,她也是穿着这样一身白大褂坐在办公室里等候记者。
  2013年4月,王老师由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资金资助公派前往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进行访学。在美国,参与了肯特州立大学黄颂平教授课题组的纳米材料合成及应用方面的部分研究工作。出国前在浙江大学药学院主要从事的是金属催化下有机合成反应方法学的研究实验工作。在美之所以选择研究纳米材料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美方学校纳米材料的研究优势,想通过制备纳米级的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将纳米催化剂应用到有机合成反应的方法学研究中。王莉老师特地介绍了她的打算:“纳米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去国外学习主要是想接触、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搞清楚纳米的制备技巧。”王老师还就纳米材料的具体应用作了进一步解释,尤其在促进现代医学发展方面特别引人瞩目,“比如说以四氧化三铁为载体的纳米级重金属解毒剂,在医学上有重要的应用,因为普通尺寸的重金属解毒剂无法进入人体,把它做成纳米级,利用四氧化三铁的磁性,可以方便的引入到所需的区域,有效清除血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她表示听起来可能很复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却很常见,包括核磁共振造影剂等。目前,纳米级治癌靶向药物是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出国之前,王老师就拟定了一份关于出国访学研修计划。出国后,她便严格执行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再按照美方导师的研究思路开展具体实验工作。很多时候碰到问题,则需要通过与国外的学生交流讨论,来一一攻克。这样的学习经历虽然非常辛苦,但王老师说收获良多。“出国最大的收获就是开阔了国际视野,你的眼光会看得更远,至少了解了国外的人是如何进行科研的,见识了国外的老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的,与我们有什么差异。”
  此外,王老师通过听取美方学校定期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了解化学专业的前沿动态;参与每周一次的课题组讨论会,该课题组主要从事药物复合纳米粒子的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药理研究。”通过在美近半年的实验工作,对纳米材料的制备、纯化和应用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王老师表示这对她今后的教学和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学习期间,王老师除了研究化学外,另一项学习内容便是进修英语,以便回国后进行双语教学。因此,在访学期间选修的每堂课上,她都十分认真地学习专业以及英语。提起国外的教学模式,王老师坦言国内的教学确实与他们存在很大的差异。“国外的大学并不像国内,一学期就两次考试,期中一次,期末一次。在国外,他们除期末考试之外,平时还有6次期考,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只占百分之三十。因此美国的大学生平时都很努力,他们并不是靠突击来的成绩,而是每一次期考累积起来的。假使有那么两次期考不过关,便面临重修的风险,这样一来学习更扎实了。”因此回国后,对她自己所教授的无机化学双语课程成绩评价进行教学改革,在平时增加单元测验,巩固学生对每个单元知识的掌握,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数据。
  在美访学的半年,通过自己的努力,王老师基本上完成了出国前的研修计划,开拓了国际视野,对回国从事无机化学的双语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教育学院记者 王典
责任编辑:薛海丹
采访时间:2016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