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校园


【浙外人游学】商学院王敏娴老师



来源:宣传部 作者:杨玲锋编辑:薛海丹时间:2017-06-12

 

  编者按: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提升我校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承担国际化人才培养任务、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与国际竞争的优秀教师,我校持续推进教职工国(境)外进修计划,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世界知名大学访学深造。为推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提升我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学校新开辟“浙外人游学”专栏,陆续介绍公派研修归来的在校教师,展示各位老师的留学感悟、治学精神、教学探索和学术成果。

  王敏娴,女,国际商学院老师,主要研究乡村旅游创新;2014.08-2015.8在法国昂热大学访学。
  2014年8月,王敏娴老师在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作为地方合作项目的访问学者,赴法国昂热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王老师说在这所全法国最早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学府得到了颇多收获。
  王老师告诉记者,在明确前往法国昂热大学进修后,她通过国内的导师联系上昂热大学旅游、建筑和服务工程学院的院长Philippe Violier教授。在赴法国前夕,王老师把自己所研究的有关“乡村旅游创新”的课题做了一份详细的提案,交给Philippe Violier教授,教授对此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初到法国时,“独在异乡为异客”,王老师努力地适应那里的生活,迅速地投入到自己的调研和学习中去。她抱着学习法国旅游研究方法的单纯目的,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确定了“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的研究课题。她说:“中法旅游研究方面存在很多方法上的差异。法国的研究方法注重扎根理论建设,更为严谨,从学科归属上而言,除了地理学、管理学外,还倾向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法国在旅游研究领域所采用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实证主义方法、现象学理论、‘参与者’理论与‘旅游者中心说’等几类,尤其是现象学理论的应用使旅游研究在科学性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而中国旅游学当前的研究,实证主义研究法占据了主流。事实上,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这类方法在哲学层面存在着方法论的问题。通常,旅游者的需求难以用数量尺度加以测度,因此所谓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时可能是“骗局”,旅游者是旅游最早、最基本的‘参与者’,没有旅游者就无所谓旅游更无所谓旅游地。因此,旅游研究一定要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并以其为最终的归依。”在法国一年,王老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第四届中欧国际旅游论坛发表英文论文1篇并受邀做主题演讲,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2篇。回国后,王老师成功申请了国家旅游局“万名英才计划”项目,并参与到国内导师的课题《乡村旅游产业组织研究》,获得国家旅游局科研成果二等奖。
  访学期间,王老师旁听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相关课程,包括研究方法、旅游人文学、旅游市场、旅游地理等。课堂上,学生们的参与度极高,会随时举手提问。课后布置小组的presentation作业,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此外,期末考试的组织形式也与国内非常不同,主要采取“抽考”的方式。在每学期末,学校会从每个课程模块中抽取1-2门进行考试。如果某门课程需要补考,也是从没有通过的那个课程模块中再进行抽取。因此学生必须认真复习所有课程,不能“投机取巧”。课程教学过程中,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令王老师印象深刻:第一,无论哪个学历层次的课程,都非常强调基本概念。即便是博士生的课程,教授也会反复强调基本概念。第二,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每年必须安排3个月以上的实习,硕士两年培养期内也有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要求。王老师说:“在这样的培养计划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又能更为投入地参与课堂教学,补足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洼地,专业认同度也得到了提升。”
  回国后,王老师借鉴昂热大学的课堂模式,包括分组探讨完成作业等,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良。课上,她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参与到团队合作中,组长需要对组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同样,王老师也十分重视学生们在台上的言行举行能否做到得体自如,会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提供许多发言的机会。
  采访的最后,王老师谈到,学校国际化发展趋势良好,这些访学项目给青年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出国访学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加强专业学习,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完善教学模式,更好地教书育人。她说:“很幸运,我能够拿到这个名额。”

采访者:中文学院学生 杨玲锋
责任编辑:薛海丹
采访时间:2017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