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新型国际关系 浙外何为


浙外召开“中国与金砖国家关系及策略研究”学术研讨会



来源:科研处 作者:曹旭编辑:郑周璇、姚祥燕时间:2025-11-10

11月7日,学校召开“中国与金砖国家关系及策略研究”学术研讨会。会前,校党委书记、校长张环宙会见了参会专家。副校长、党委委员毛振华出席并致开幕辞。

毛振华简要回顾了学校七十年来的办学成就,并阐述了学校新时期的发展定位,重点介绍了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进展及金砖国家研究布局。他指出,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合作研究院),聚焦金砖国家与重点区域,系统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面对金砖合作不断深化、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本次研讨会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旨在通过学术对话与思想碰撞,深入探讨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路径,积极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真知灼见。

会议共设置12场主旨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金砖合作机制、全球治理变革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议题,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浙江外国语学院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学术院长姜锋研究员作题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下如何推动高校的智库建设——以金砖国家为例》的报告,分析了高校智库围绕金砖国家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的必要性,并强调智库建设需立足本土视角,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应用对策研究。

华侨大学副校长林宏宇教授以《重塑全球治理:金砖合作机制与全球南方的战略协同》为题,分析了金砖国家作为全球南方重要合作平台,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提出金砖机制应进一步推动制度性建设。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周烈教授以《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视野下的高校智库建设路径》为题,从理论与实务层面探讨了高校智库如何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框架与话语体系,以此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郑春荣教授以《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金砖国家研究》为题,强调了跨学科整合与多语种能力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呼吁构建多维度金砖国家研究体系,服务国家对外战略需求。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高艳杰教授以《印尼加入金砖国家后国内媒体的叙事与舆论变化》为题,揭示了印尼在加入金砖机制后舆论叙事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媒体话语对公众认知与政策预期的影响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江时学研究员作题为《对与金砖国家合作的看法》的报告,从宏观战略角度梳理分析了金砖合作的发展历程与现实挑战。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刘悦教授以《金砖创新基地与高校智库的机遇》为题,探讨了金砖国家创新合作平台如何为高校智库提供研究场景与政策接口。

浙江外国语学院胡志勇教授以《全球南方与南亚国际关系研究》为题,分析了南亚地区在全球南方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强调区域国别研究应重视历史脉络与文化语境,形成更具解释力的理论范式。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贵洪教授以《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战略沟通》为题,探讨了金砖机制如何在多边舞台上协调立场、凝聚共识,提出应加强机制化沟通能力建设,以提升金砖国家在全球议程设置中的话语权。

浙江科技大学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徐理勤教授以《自主知识体系视野下地方高校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建设: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为题,指出地方高校应结合区位优势与学科特色,聚焦特定区域或议题深耕研究,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嵇先白副教授以《互补性多边主义: 国际机制复合体视域下的金砖国家研究》为题,提出金砖机制在功能与成员上形成互补,应在机制互动中理解其全球治理角色。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伟教授以《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教育合作》为题,探讨了高校如何通过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联合研究等方式深化国际教育合作,推动区域国别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国际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他梳理了各主旨报告的核心观点,强调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金砖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建议继续深化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的结合。

本次会议由浙江外国语学院新型国际关系高等研究院(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合作研究院)主办,得到了《世界知识》杂志、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亚欧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的支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摄影:赵振宇、黄圣冬